【师范类专业认证】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你了解多少?
【师范类专业认证】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你了解多少?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员工中心:强调以“教”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团队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b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运用多种认证方法。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范围涵盖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团队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员工发展 8 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贯穿员工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关注员工毕业后发展状况。
(1)总体检验
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2)重点考查
a.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b.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
c.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d.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6.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方式有哪些?
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现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7.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
依托教育部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省教育厅提供监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
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
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建立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赶超教师教育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8.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9.师范类专业认证对象及条件是什么?
(1)第一级
经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经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国控教育类专科专业。
(2)第二、三级
第二、三级认证实行自愿申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二级认证;有六届以上毕业生并通过第二级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个别办学历史长、社会认可度高的师范类专业可直接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
10.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11.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如何?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由中学教育认证标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三类三级构成,三类之间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各有差异,三级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进。
其中,第一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第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第三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
12.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员工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员工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员工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员工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员工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团队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英文缩写 OBE )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 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自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14.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团队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 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 ,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15.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团队队伍”、“支持条件”、“员工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6.集团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 1 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集团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7.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员工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18.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如何使用?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通过第二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团队格证考试面试工作。通过建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专业师范毕业生的公司产品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团队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该专业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视同笔试合格;通过建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专业师范毕业生的公司产品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